(一)、劣势
1、非应届,校招和社招都很困难
泛商科专业国内就业市场上最活跃的分子——中资银行们,校招网筛简历的时候非常在意你是不是应届生,而且他们的应届的定义是次年毕业。虽然美国海归常常毕业前一个月还在上课考试,根本无法提前8个月回国求职,但网筛简历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,不管特殊情况。
除有些银行对海归比较重视有海归专场或者针对海归有特殊规定,你基本都会因为非应届问题大大增加网申被挂的几率。
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是亲赴宣讲会递交简历,我猜这一部分简历HR会人工筛选,会增加非应届海归的通过几率(前提是你确实合适)。此方法亲测有效,不过我这个实验也不够精确,比如某行去了宣讲也投了网申,进了下一轮我也不确定是哪种方式过的。但可以肯定的是凡是我没去现场交简历仅仅通过网络申请的,都没进下一轮,凡网申后也去了宣讲会的,都进了面试或笔试。(人民银行除外,人民银行网申会让你解释延迟派遣的原因,答案合格就能通过网申。)
2. 无法参与国内实习,没有国内实习经历
国内券商招聘大多都要求相关经验的实习,如果在美工作不是证券类的,那回国去券商就业的路也基本断了。举个例子,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,会计师事务所都是associate 2年,senior 3年,然后升manager - senior M - Partner。
如果在米国找到四大的工作,不管工作了几年,都可以平行的transfer回去。如果是其他事务所,比如BDO,GT之类,工作几年回去参加四大社招,也绝不会还是entry level了。同样情况的应该还有外资投行,咨询公司。
3、职业连贯性
如果在美国就业的position和国内就业的意向职位不一致,会被看作职业目标不够明确。需要在面试中好好化解。
4、职业稳定性
HR招聘时一般希望员工的工作时间至少能在五年以上,所以对于一个工作一年就离职的员工,往往会有兔死狐悲之感。 当然,如果不是STEM又没有H1B, 签证可以算作离职的不可抗力因素了。
(二)、优势
1.、自信
美国本土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,能在美国找到工作,会增加自己的自信。
不过一到上海北京这两个城市,你就发现自己自信错了…我觉得校园招聘应该比春运更能让人体会到到中国人口之重!而且还是高学历名校人口!海归?按车皮算。硕士?你不知道这个职位只招硕士嘛。英语好?侬会讲上海话不啦?
吐槽完,还是得说,同等条件下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比起“裸归”还是更受亲睐的。因为你已经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证明了你是有社会价值的,不是不学无术混日子到毕业的。就业市场是检验一个人真才实学的标准之一,传说中的“黑博士白博士,能找到工作的博士才是好博士”。
有一份靠谱的海外工作经历,就像被盖章了检疫合格的猪肉,虽不能保证你比别的猪肉卖的更贵,但起码不会被当作臭肉扔出去。
2.、少一份遗憾
在美国读书是一种体验,工作又是另外的一种体验了。
类似职位,美国硕士毕业生的可支配收入比国内一线城市高出很多,再配上相对低的物价,脱离了花父母钱或者苦哈哈的花奖学金的日子,体会一下二十几岁靠自己的劳动,就可以住五星,吃米其林,Vegas小赌(不是豪赌…),让父母去第五大道买买买然后我刷卡的日子,还是很不错的体验。(回国就年薪过500K的大牛也许也可以,但是多数同学在上海金融行业应届起薪在100—150k这个范围,尤其今年年景不好…唉…莫提了。)
3.、提高商务英语口语写作能力
这个可能是我个人的体会多一点,学校里官方邮件还算正规,但平时老师发邮件措辞都很随意。等到了职场上就发现,纳尼?原来邮件的措辞可以这么美(客气)?
在美国有过比较靠谱的工作经验回国去外资或需要涉外的岗位,写得一手有礼貌的好邮件,应该会让对方蛮惊喜的~
总体而言,觉得海归之前在美国工作一年是利大于弊的~我刚开始不清楚应届的门道,很是受挫了一回,觉得某些小银行的低端职位我在美国都不愿意去的,怎么回国连简历都过不了?后来渐渐找到方向,越是小公司小银行的低端岗位,越不喜欢招海归,外资和一些行业巨头,反而更能够抱着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求职者。
最后祝大家在中国在美国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!